经营创新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它从经营管理产生的那一天就已经存在了。如果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式,或者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方式,管理变革就不会毫无理由地发生,它必须随着各种管理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公司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历史证明,只要时代在变化,管理方法、管理理论就必然随之变化,这是一个生态进化的过程。生态系统是如何演化的,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是如何表现的?
这篇文章将揭晓——经验型管理
人类管理、经济人经验性管理是指没有规范的管理规则,没有可以遵循的成文管理制度,企业完全按照经营者自己的设想,凭经验、直觉进行管理。企业的兴衰,在经验性管理的条件下,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包括决策能力、指挥能力、个人魅力、感觉能力和直觉能力。
1
工业革命时期
经验管理的背景——英国在十八世纪中期诞生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成为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标志。在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伴随着这种小规模、家族式企业的是低龄化的市场和低科技水平,这使得管理者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仅能完全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经验主义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枷锁。
法治,机器工人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在年出版后,使企业管理由经验管理阶段迈向科学管理阶段划时代的阶段。通过对企业管理的实践,使依法治厂,依法管企成为可能,由经验上升为科学。从那时起,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管理大大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Taylor认为,懒惰是所有人的共同特征,所以奖励,惩罚和金钱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的唯一途径。但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泰勒的科学管理重在物质上,只把员工当作工具,越来越显示出其负面作用。
1
第二次科技革命
企业管理的演进,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变革。
企业作为经营组织,从创立之初就会在各个方面发生变化,这也伴随着经营组织在管理理念、方法、实现渠道、手段、实践等方面的变革。从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历史脉络来看,生产经营组织的企业管理演变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
文治、价值它充分发挥了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现实和历史特征,全面展示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一种文化是由一定群体共同分享的一套共同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所形成,并为个体行为能力群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规范、模式。
1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信息革命)
科技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的背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经济的长期低速增长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主导权在一方。科技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竞争的方式方法。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跨越国界,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中展开竞争。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品生命周期从“年”向“月”过渡,技术进步使企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变革成为常态。所以在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二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美国发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文化管理理论和方法风靡全球。其产生既满足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又是人们对管理个性的需求,同时又是从“机遇”市场向“能力”市场转变的结果。
20世纪初开始形成的科学管理模式
科学管理可概括为:科学不是单一的经验方法,协调不是不与他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高产出代替了有限的产出,发挥大家的最高效率,实现财富最大化。
管理学的核心理论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倡导精神革命,实现劳资双方利益的统一。
重要的一点是,科学的管理可以提高生产率,而高效率是员工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所以只有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才能达到工作效率的最高。
管理行为科学阶段(年代开始)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行为科学是从“霍桑实验”开始发展起来的。《霍桑实验》是对行为科学管理的最大贡献,说明管理科学不能脱离人的因素。行为科学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并把人的需求从低级上升到高级。随着行为管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理论,如领导理论、激励理论、人性理论、非正式组织问题等,都被引入到行为管理学的研究中。含义——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人们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由注重物质利益,转向注重人的科学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TQM(TQM,年代创立的)
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是一个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组织,其宗旨是通过使客户满意并使本组织所有成员和社会受益,实现长期成功的管理方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Fegenberg及质量管理专家Julan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有效的系统,它将企业各个部门结合在一起,使其在开发质量、维护质量和改进质量的活动中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并充分满足顾客的要求。六十年代初,美国一些企业根据行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开展了一项依靠员工“自我控制”的“无缺陷运动”,而日本则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了一项依靠员工“自我控制”的“无缺陷运动”,使得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迅速发展。
精益管理(从年代开始)
在60年代,大野耐一发明了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方法,后人称之为“精益改进工具”。在一个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定义的被称为“国际汽车计划”的研究项目中,通过大量的调查对比发现丰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最适合现代制造业。
其功能是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实现途径来自改变员工行为习惯,保障全员积极参与。其目的是简单、快速、持续提高效率、品质,缩短交货期,减少浪费。随着精益生产拓展到整个产品价值流,精益管理也不再限于生产管理,而是拓展到研发、设计、技术、供应、设备、销售等各个层面。
精益生产有两大特征:
1.生产组织;准时生产。
2.生产管理;能“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
文化管理为主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
威廉·大内于年出版《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ZTheory)一书,提出Z理论。
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这种文化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组成,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很重要。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激励员工以真诚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而忠心耿耿工作,可使企业内部门作出牺牲以顾全企业整体利益。大内认为,亲密性一旦瓦解,人们就会失去对企业组织、对社会的信任,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劳动生产率水平降低。
沙因在年出版其名著《组织文化与领导》。根据沙因理论,如不能将组织文化作为应对变革首要资源的话,所谓组织学习、组织发展、有规划的变革等无从谈起。如果管理者对自己组织文化无意识的话,将被动地为文化所左右。文化最好能为组织的每一成员所理解,对组织领导者来说,理解自己的组织文化是必须的。
文化管理基本特征——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理性制度管理和灌输式思想教育,到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由员工来营造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规范和统一企业整体行为,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传统管理将企业作为封闭系统,侧重于调节企业内部运作机制,而企业文化管理将企业视为开放系统,强化企业与社会*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与调适。是“以人为目的”的管理。
企业再造理论(20世界90年代开始)
企业再造也译“公司再造”“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是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理论和新方法。企业再造理论以一种再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并对传统管理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分工理论提出质疑,被称为管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该理论强调企业为能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
这一全新思想震动了管理学界,短时间里成为全世界企业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企业再造方案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企业再造的终结。在社会发展日益加快的时代,企业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对企业再造方案不断地进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学习型组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流行)
该理论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M.Senge)在年《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管理观念,即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涵义为面临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
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意识、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搞好团体学习、运用系统思考。学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意义——知识管理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彼得·德鲁克早在年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学习型组织理论有的公式对企业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如学习速度L应大于或等于变化速度C。当今企业间的竞争本质是学习速度的竞争,如果内部学习速度小于外部变革速度,等于企业末日。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它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
量子管理学代表人物:
丹娜·左哈尔是“量子管理”(QuantumManagement)的奠基人,被英国《金融时报》誉为“当今世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左哈尔将量子物理学引入心理学和组织领域,著有《量子自我》《量子社会》《重塑企业大脑》《*商》等,年出版《量子领导者》,致力于解决企业管理难题,在企业管理方面引发了深远的影响。
在左哈尔看来,量子科学的出现,是对牛顿世界的颠覆。牛顿理论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思维,亚当·斯密将牛顿基本定律运用到经济学中。弗雷德里克·泰勒则在管理学领域实践了牛顿定律。但不同于牛顿理论对原子独立性的认识,量子物理学认为原子内部的所有粒子是相互连接的,没有完全独立的存在。因此,世界万物也不再是分离的,社会环境里的个体不再是独立的,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互相关联的,是关联性决定了事物的存在方式。“相关而非斗争”才是宇宙存在的真正本质。这是量子物理学最基本的发现和对世界最深刻的洞察。这一理念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领导力、环境管理,甚至自我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迪。
往期回顾
◆月薪与3万的文章排版,究竟差在哪?
◆